原油配资手续费 陕西镇巴打造“146”助残共富模式 绘写壮阔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武生物的优势在于绝大多数的脱敏治疗都是靠打针,但它是口服,使用上更加方便原油配资手续费,并且价格上有优势。另外由于滴剂类脱敏方法注重根本上脱敏治疗,因此治疗周期长达两三年,因此需要患者持续用药,对投资而言则是好生意。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多年来,镇巴县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好残疾人脱贫成果为抓手,以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上门服务质效为依托,采取“选优建强助残基地这一平台,探索创新四条就业增收路径,提升六个上门贴心服务质效”等举措,形成“就业增收有渠道、创业带动有扶持、运行模式有创新、服务需求有上门”的生动局面,全县1.3万残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及满意度大幅攀升,在推进落实“千万工程”的同时,同频共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搭建好一个基地平台稳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的意义更为重大,它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为稳住残疾人就业增收这个基本盘,镇巴残联坚持“五看五审三结合”经验做法,分层分类选建农村残疾人助残增收基地14个、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残疾人直播产业基地、美丽工坊、残疾人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各一个,在每一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均建成残疾人就业服务站,搭建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让助残基地、站点把自身发展融入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及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
针对残疾群众就创业需求,紧扣产业发展推进帮扶带动及岗位安置,降低岗位要求,因人设岗,人尽其用,送岗到家,优先安排脱贫户和监测户,持续提高就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残疾人及家庭收入和社会融入度,提升自我成就感,形成基地与残疾群众双向奔赴的就业促增收局面。共带动300余户残疾人家庭,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肢体残疾人白垣华,是助残基地青狮茶叶的签约帮扶对象,在合作社当经理5年多,负责签约的52户残疾家庭鲜叶和农产品的回收工作,一对一帮助残疾人家庭;他还自建家庭茶园6亩,年收入可达48000余元。像他这样的残疾人,外出务工难度大,助残基地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让他们不离家也能挣到钱。
重度残疾人何邦华,丧失劳动能力,助残基地天乐养殖公司就聘用其妻子为公司全日制工人,主要负责清洁卫生、蛋鸡喂养及鸡蛋收捡工作,家庭年增收24000元。
探索四条就业路径促增收
同时,镇巴残联因地制宜,探索出四条就业路径促增收。
首先,将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全县主导及特色产业,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实现扶持全覆盖,共扶持298 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现场培训引导等方式提高残疾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争取政策扶持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竹藤编加工和“美丽工坊”苗绣,辐射带动残疾人从事竹藤编、苗绣、剪纸等非遗手工,既充实非遗传承人才,又提供就业创业新路径。“美丽工坊”负责人贺小绒是二级肢体残疾人,汉中市“十佳励志人物”、妇女手工艺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创业带动就业明星、创业创新巾帼十杰……一系列“头衔”和荣誉是她指尖绣出自强人生的见证。
其次,探索残疾人集中就业向居家就业延伸。在集中安置和带动就业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访视和交流,了解到部分残疾人因身体或家庭条件等限制,不便于到基地集中就业,县残联与基地积极沟通,大胆尝试,将集中就业条件不成熟或不愿意集中就业的,创新推行居家就业。茶企基地为带动的残疾人户建立家庭茶园,免费提供种子及种植技术指导,定向回收茶叶;养殖企业基地送仔猪、鸡仔到带动的残疾人户喂养、再回收商品猪、鸡;苗绣、藤编企业基地把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残疾人家里,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加工完成后,再由基地安排专人上门回收,按件付酬“美丽工坊”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带动全县300余名绣娘在家就能挣钱,其中27名残疾人绣娘年增收5000元以上。
同时,探索残疾人精准就业路径。全面摸排并认真了解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学习需求、就业意向,深入分析,在他们点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量体裁衣式组织刺绣、足浴保健服务、餐饮、特色种养、茶叶加工等培训2000人次。残疾人何玉富经过培训帮扶,不但茶叶加工技术远近有名,还办起了乡村移动饭店,带动左邻右舍20多人,行走在乡村“红白喜事”的农家院落之间,今年还到县城开起了饭店,收入将达10万元以上。
最后,探索残疾人产销对接路径。为帮残疾人生产加工的产品找好销路,将生产加工与线上线下推销同步。探索建立产品交流和展示展销平台,寻找机会参与展销会等活动,促进订单生产。通过培养残疾人电商直播带货人才,让一部分有电商基础的将产品通过线上推销展示,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助推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成效。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就业服务、培训指导、生产加工、电商销售等于一体的残疾人创业就业重要载体。
落实六个上门服务暖民心
重度残疾人家庭是助残的堵点、难点、关键点。
镇巴残联认真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补齐扶残助残短板,坚持以残疾群众为中心,围绕民生保障、评残办证、康复治疗、托养照护、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重点,以务实的举措、扎实的服务、精准的帮扶,切实入户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实现了残疾群众致富路上不掉队,乡村振兴放异彩的喜人局面。该做法已被各级残联推广交流。
做实上门访视。镇村专委定期对辖区内残疾人逐人逐户核实基础信息及更新变动情况,了解生产生活困难,摸清群众诉求,对有临时性困难或突发状况的及时关怀慰问,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当场予以协调解决,对存在邻里纠纷等信访隐患的及时予以疏导化解,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20余件。
上门评残办证。为解决到指定医院鉴定存在困难的残疾人评残办证问题,近三年来,县残联与县卫健局联合常态化实行送评残鉴定服务上门,依托县镇专业医生团队,对有办证需求又存在出户难的残疾人全面落实到户鉴定,送证到家,让他们在家就能完成办换证,累计上门办证1400余人次,切实解决办证难题,确保应办尽办无遗漏。
上门康复治疗。全面开展家庭医生上门精准康复签约服务,每年服务率达90%以上;对需要康复救治的100余名残疾儿童全面实施救助,对到康复医院康复救治存在困难的20余名残疾儿童,实行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上门服务,确保应救尽救。
上门托养照护。对就业年龄段的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通过集中或居家上门康复指导、恢复训练、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等,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和社会融入能力,也为残疾人家庭成员减轻照护负担,累计托养1200余人次,符合条件的服务率达93%。
上门技能培训。根据需求,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办到村及助残基地企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及田间地头享受培训学习。
上门送岗位。整合助残增收基地、美丽工坊、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助残带残资源原油配资手续费,为残疾人及家庭成员精准匹配相应岗位,并将岗位送到户送到人,用真心真情助力残疾群众增收共富。